奥迪企业文化,奥迪全球产地及车型分布

在豪华车市场中,奥迪的地位不可忽视。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豪华车品牌之一,奥迪在中国市场拥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一、奥迪的全球产地

奥迪是一个源自德国的汽车品牌,其总部位于英戈尔施塔特。在全球范围内奥迪企业文化,奥迪拥有多个生产基地,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奥迪全球工厂分布

奥迪车型与产地对照表

1.德国:作为奥迪的总部所在地,德国是奥迪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奥迪在德国的工厂主要分布在英戈尔施塔特、内卡苏姆和布鲁塞尔。

德国产地分布

欧洲其它国家产地分布

2.中国:奥迪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豪华车品牌之一,在中国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包括长春、佛山和天津等等。这些基地负责生产奥迪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各款车型。由于大家对中国产地的位置比较熟悉,就不用地图标注了

3.印度:奥迪在印度的生产基地位于奥兰加巴德,主要负责生产面向东南亚市场的车型。

印度工厂分布

4.墨西哥:奥迪在墨西哥的生产基地位于San Jose ,负责生产面向美洲市场的车型。

美洲工厂分布

二、奥迪的主要车型

奥迪拥有丰富的产品线,涵盖了轿车、SUV、跑车等多种类型。以下是奥迪在全球市场的主要车型:

1.轿车:A3、A4、A5、A6、A7、A8等。这些车型在市场上备受关注,以其高品质和出色的性能获得了广泛好评。

A6L

2.SUV:Q2、Q3、Q5、Q7、Q8等。奥迪的SUV车型在外观设计和动力性能上都具有很高的竞争力,满足了消费者对多功能性和舒适性的需求。

Q5L

3.跑车:TT、R8等。这些车型以其出色的性能和独特的外观设计吸引了大量跑车爱好者。

R8

三、奥迪的品牌价值

奥迪作为一个豪华车品牌,其在品牌形象、品牌文化和品牌策略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奥迪的品牌形象以高品质、精湛工艺和先进技术为核心,这使得奥迪在全球市场上成为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在品牌文化方面,奥迪强调“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的理念,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最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产品。在品牌策略上,奥迪注重全球市场的布局和拓展,通过不断推出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车型和营销策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奥迪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中国市场对于奥迪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自198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奥迪一直保持着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领先地位。从最初的奥迪100、奥迪200,到现在的A6L等车,凭借其高品质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奥迪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和信任。BBA中的A,地位虽说有些动摇,但是也难以掩饰其曾经的辉煌,目前奥迪除了图表中统计的一汽-大众与上汽大众外,奥迪一汽也即将马上建成奥迪企业文化,据可靠消息第一款投产车型为奥迪E6,也就是A6的电动款,值得期待。

五、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奥迪将继续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最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产品。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奥迪将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推出更多电动车型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奥迪还将继续拓展全球市场,特别是在亚洲和北美市场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奥迪也将关注智能出行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以应对未来汽车市场的变革和挑战。

作为全球知名的豪华车品牌,奥迪以其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通过本文对奥迪全球产地及主要车型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到奥迪的品牌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在中国市场,奥迪凭借其深入了解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营销策略和产品策略,成为了豪华车市场的领军者之一。

注:车型图片来自懂车帝,其余图片内容来自于作者整理,未经授权请勿用于商业。

中国服装企业是否还要继续国际化?国际化模式有很多选择路线和参考模式,从当下的国际经济环境、自身的能力来看,“输入型国际化”还是相对适合中国的服装企业,也就是,不寻求对海外品牌的全盘买断,而选择购买代理权,或者仅买断海外品牌在亚洲、中国市场的经营和使用权。这种模式有成功的先例。比如杉杉之于日本伊藤忠社、安踏之于意大利的斐乐(FILA),特别是后者更值得学习和模仿。

来源/官网

“安踏-斐乐”的 “输入型国际化”

为什么在国内服装行业的品牌建设中,已经做大、做强的*ST拉夏和森马服饰,通过并购海外时装品牌,试图形成自己的国际化品牌矩阵,会如此失败?到底应该如何反思中国服装企业的国际化呢?

过去20多年来,与中国的家电、重工、互联网等行业的相关企业实现国际化相比,作为传统中国服装业,特别是成衣时装公司,几乎没有一家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实现国际化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品牌全球化。很遗憾fila企业文化,至今没有一例。

这种情况和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完全不成对等。以2019年的公开数据为例,去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额为2965.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718.9亿美元、进口额为246.6亿美元,尽管受全球贸易印象,出现了双降,但仍为全球第一。不过,客观看fila企业文化,我们在成衣出口的价格溢价方面,不见增长,原因就是国产时装品牌没有国际竞争力。

从*ST拉夏和森马服饰两家上市公司的市场经营数据可见一斑。按去年表现来看,*ST拉夏海外市场收入为9.97亿,仅为公司所有市场收入的13%,而森马服饰海外市场收入为30.29亿,也仅占公司所有市场收入的15.67%。

为了提升公司海外市场占比,两家上市公司均采取了直接对海外时装品牌的收购行动,但结果均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是,*ST拉夏卖掉海外品牌,重新回到原点,而森马服饰尽管将海外品牌继续留在了公司体系内,但却从上市公司中剥离。

*ST拉夏和森马服饰所谓的国际化战略,值得反思:

首先,缺乏对海外品牌在当下生存环境的认识。必须清楚认识到,由于自己的成长是从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开始的,因此,公司长期经营中,没有积累过,以及根本不具备管理一个国际品牌的经验,更缺乏对国际品牌和市场的文化洞察。更重要的是,对于海外,特别是当下的欧美经济环境,中国企业需要清醒的认识和进行风险判断。

其次,缺乏对海外品牌管理经验和能力。海外品牌均是出现亏损、经营难以持续的情况下,才卖给*ST拉夏和森马服饰,而从*ST拉夏和森马服饰表现来看,一方面没有对海外品牌公司进行管治,基本仍留任对方的高管,同时继续保持对方在海外的经营独立性,这就导致海外品牌公司只是换了老板,根本没有对内部积弊进行改革。

最后,急于财务并表。*ST拉夏和森马服饰均以上市公司身份实现对外并购,并购后没有选择先在“体外”进行观察和经营,而是急于并入上市公司财报。尽管,短时期内有助于提升公司股价,但长期来看,由于未能解决海外资产的亏损问题,因此严重影响、拖累上市公司业绩。

那么,中国服装企业到底如何进行国际化?国际化模式有很多路线和参考模式,从当下的国际经济环境、自身的能力来看,“输入型国际化”相对适合中国的服装企业,也就是,避免一次性投入巨资,去对海外品牌进行全盘买断,而应该选择购买代理权,或者仅买断海外品牌在亚洲、中国市场的经营权。这种模式有成功的先例,比如杉杉之于日本伊藤忠社、安踏之于意大利的斐乐(FILA),特别是后者更为典型。

斐乐是安踏在2009年从百丽手里耗资6.5亿港元收购的一份意大利服装品牌的资产,根据当时的并购内容,安踏获得斐乐后,仅限斐乐大中华区(包括新加坡)的商标权和运营业务。当时的斐乐年亏损3000多万。如今,斐乐在安踏品牌体系中,不仅成为了第二大贡献来源,而且有待在业绩上反超安踏主品牌。

2019年,安踏总计实现收益约339.28亿元,其中安踏品牌贡献约174.5亿元,同比增长21.8%;斐乐品牌贡献约147.7亿元,同比增长73.9%。而在10年前,安踏收购斐乐时的2009年度,斐乐仅为安踏贡献1841.7万元的收入。

另外,从毛利率(利润结构核心指标之一)方面看安踏体育2019年整体毛利率为55%,其中,安踏主品牌的毛利润为41.3%,而斐乐的毛利率高达70.4%。可见,斐乐已经成为安踏集团的新增长引擎,目前的营收占比为43.5%。按照现在的增速,斐乐有望在2020年超越安踏主品牌,成为安踏集团的“现金牛”。

从市场布局看,截至2019年底,安踏品牌门店数量从刚收购时的约60家(含香港10家),上涨到了2019年中的1788家(含中国大陆、港澳及新加坡的FILA及FILA KIDS门店;2017年,FILA还在新加坡开设了首家门店,开始向海外拓展市场)。

因此,“安踏-斐乐模式”这种“输入型国际化”案例,给包括*ST拉夏和森马服饰在内的中国大部分服装企业,提供了一个国际战略、策略方面的经验和基本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