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大学介绍
上海电力大学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是一所以电力为特色,工、管、理、文、法、教育六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前身为经过多次变更、合并、重组、整并的上海电力学院和中国电力学院(上海),原始建校时间可以追溯到1949年,是上海市重点本科大学,2019年被列为上海市高水平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学校历史沿革
1949年创建上海电力学院;
1951年为配合国家电力调度工作,在去字沪沿江路上建立南汇电站专用学校;
1952年清华先进学科班和北大电力学科班分别挂靠上海电力学院,新招收了50多名学生;
1955年学校开始招收应届毕业生,成为全国正式成立的电力高等院校之一;
1960年由本科普及型改为专科普及型,更名为上海电力工业学院;
1985年升格为本科高等院校,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
1995年与中央电力学院、东北电力学院合并组建为中国电力学院(上海);
1998年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
2005年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近1500名教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体教师的47.4%,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93.4%。在国家“万人计划”和“长江学者”等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中,学校亦有多人入选,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才俊,他们对学校学科建设、科研创新颇具贡献。
学科优势
学校工程学科均跻身全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名单,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均进入全球ESI前1%,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进入全球ESI前1‰。另外,学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是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上海市特色专业。
科研成果
学校具有多个国际领先的科研实验室,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拥有1项国际标准、13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近三年,研究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被SCI等国际数据库收录1200余篇次,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其中部分成果已实现落地产业化。
学校荣誉
学校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范院校”;名列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入选全国首批硕士专业学位(工程)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和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高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义务教育精品课程服务单位”、“上海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单位”等众多荣誉称号。
校园文化
学校拥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举办了大量文学、音乐、艺术、戏剧等公益系列活动,培养出了大批文艺、体育、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校内社团、学生会、志愿者协会和校友会等机构纷繁活跃;学校也大力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精神,为学生们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校区设施
学校拥有优越的校园环境和完善的教育资源,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21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40万册,数码资源总量达1.7TB,是上海地区最大的通用图书馆之一。校内体育中心、实验中心、附属医院等配套设施齐全,学校生活功能极为便利。
总的来说,上海电力大学是一所综合实力突出、拥有上乘学术水平和较高社会声誉的重点大学,也是上海市区域整合高等教育重要节点高校之一,为培养中国电力和相关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
上海电力大学 — 突破创新的学府
作为一所国内重点大学,上海电力大学坐落于中国经济中心上海,是中国电力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学校以电力为主要学科方向,齐全的专业体系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校历程
上海电力大学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成立于1913年的东吴大学电机系。1958年学校正式划归为工业部,接着又被电力工业部和核工业部管理,最后于1980年归属于上海市。
近年来,上海电力大学全面落实“四个转变”战略,将创新驱动与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相结合,成为一所以培养高素质电力工程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型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学科优势
学校的学科设置庞大且合理,涵盖了电气工程、能源动力、核科学及工程等多个学科门类。其中,电气工程学科是学校可以与985、211高校相媲美的学科之一。此外,学校还拥有一系列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如电力系统及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测量技术及仪器等实验室。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坚持走以工学为主,理工结合、协调发展的发展道路,将工程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自2012年起实行定位调整计划,不断优化调整学科方向,提高学科层次,不断破解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难题。
师资力量
学校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学者和专家,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9年,学校有教职工1838人,其中教授332人、副教授474人,博士生导师139人。教师中,有1人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等。
校园建设
随着学校不断发展,校园建设也日新月异。学校拥有一座现代化的校园,占地面积约2433亩。校内建筑物与园林相融合,加上近年来不断进行的建设和改造,学校校园环境非常宜人。
校园内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和体育馆等场所设施齐全,配套设施完备。此外,学校还引入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及大数据应用,打造智慧校园,方便师生的学习与生活。
学术研究
作为一所重点大学,学术研究一直是学校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学校注重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应用性,拥有一大批科研优势学科和实验室,有着更为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人员。
近年来,学校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开展了多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自2017年以来,学校开展了236项横向科研项目,横向合同经费已累计达1.7亿元。
社会服务与合作
学校强调学以致用,注重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电力工程人才的重任。学校与众多国内外一流高校、机构和企业开展了深入合作,目前已与全球50多所高校和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同时,学校还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术产业化发展之路。
总结
作为一所重点大学,上海电力大学在学科、师资、校园建设、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在保持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不断加强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创新,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项目成果,在国内乃至全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创新为动力,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电力工程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电力大学
学校介绍
上海电力大学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直属高校,隶属于中国电力教育协会。学校始建于1951年,前身为华北电力学院。学校位于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10号,占地面积约1100余亩。学校现有16个二级学院,设有57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管、经、文、法、教育和艺术学科。
学校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电力与能源、环境与健康。学校有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和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的电力工程学科排名全国前列,并已在“工程硕士教育工程”试点省份中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与中电联、上电集团、国家电网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开设了多个具有特色的合作类专业和专业方向,并常年招收这些企业的优异毕业生。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近2000名专任教师,其中66%具有博士学位,46%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学校拥有2位“千人计划”特聘教授,5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1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位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
学科建设
学校注重学科交叉和创新,现有4个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了工、理、文、管、法、教育、艺术等领域。学校拥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拥有19个工程硕士(含卓越工程师)、MBA、MPAcc、MTI等专业硕士项目。2019年,学校在影响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工科院校第16位。
国际交流
学校注重与国际知名高校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已在美国、欧洲、澳洲、亚洲以及台港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学生交换、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学校还自主组织了多种国际化的学术会议,并积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交流。
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秉持“明德、博雅、和谐、创新”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协作、创新”的校风,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拥有丰富的艺术团队和活动组织,包括文艺、摄影、德育、志愿、创业等各类社团和组织,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毕业生就业
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一直处于全国高水平。学校积极与各大电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毕业生就业涵盖了电力、能源、环保、机械及制造、金融等多个领域,用人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
结语
上海电力大学是一所重点综合类高水平大学,具有浓厚的电力特色和强烈的工科氛围。学校秉承“科学、严谨、创新、担当”的校训,注重学术创新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多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凝心聚力,不断发展,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