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元前320年,当时齐国的国君莒王嬴稷任用了一个被誉为良相的宰相范雎。范雎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往往会粉饰太平来骗取莒王的赏识。有一天,邹子家的邹忌向莒王献策,但他的建议却被范雎否决了。

齐国大将孙膑在与赵国打仗时受伤,让齐国的军队打了败仗。邹忌认为,孙膑是齐国的大将,如果他不能打赢战争,那么齐国将会失去整个战争。因此邹忌建议莒王应该派一位更加能干的将领来代替孙膑。然而范雎却反对邹忌的想法,他认为如果孙膑手下的士兵听到孙膑被撤换掉了,那么这些士兵的士气会受到打击,这将导致齐国基本上无法打赢这场战争。

但是邹忌并没有放弃,他在范雎反对自己提议的时候依然跟莒王坚持自己的观点,邹忌用一个引人深思的比喻来说明他的想法:“夫以暴易暴,不是治理天下之良策;以满足当前的心情,而忽视大局,则会影响未来的基本利益。”

邹忌的话不仅博得了莒王的赞许,而且让范雎也意识到了他刚才的错误。范雎后来也纳谏,向莒王建议撤换孙膑。最终,孙膑被齐国的名将孙蒯代替,最终使齐军打赢了一连串的战争。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当时的情况如何,我们都应该采取长远的眼光,谋求整个中国的未来利益,而不是只看重眼前的输赢。长远计划可以带来更大的成功,而短视的行动只能引发更多的问题。同样,领导者应该欣然接受较好的建议,不应该过于自大以至于犯错。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盲区,并吸收他人的智慧,来获得更好的建议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