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此时此地不同往日,明月几时有。

黄鹤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标志性建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黄鹤楼因豪放高远的文学作品《黄鹤楼》著名,成为了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

每到三月,便是扬州最热闹的人潮来往的时刻。烟花三月的扬州,自然风光美如画,桃花杏花的清香、繁花似锦的春景伴随着游客留影。

然而,如今在这座经历了千年风雨的楼上,却只有一片荒凉的残垣断壁。古老的黄鹤楼曾经绮丽无比,但现在,却已经化为了一堆废墟。

往昔的黄鹤楼

古时候的黄鹤楼,是一座楼阁式的建筑。楼高9层,高近50米。每层都配有飞檐斗拱,十分壮观。黄鹤楼的最高层有观景台,楼顶上安放着一只铜鹤,俯瞰长江,雄姿万千。

黄鹤楼还是一个文化名胜区,楼前有许多古树,次阶殿内刻有成千上万的题跋和名人手迹。楼前有洲头、赏花台、题诗台等景点,游客可以欣赏到壮阔的长江江景。

黄鹤楼不仅仅是景点,更是文化交流的场所。历朝历代,许多文人墨客相聚于此,留下许多文化名篇。唐代韩愈《登黄鹤楼》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其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诗句,至今可谓家喻户晓。

现今的黄鹤楼

然而,现在的黄鹤楼已经遗失了往日的辉煌。由于年代久远,加之人为的因素,黄鹤楼的建筑已经破败不堪,有许多木柱、木板断在地上,整个楼房看起来毫无生气。

现在的黄鹤楼只剩下了南面4桩基础,由于建筑上封堵的不当,又遭到雨雪的浸湿冲击,洪水及光化的损毁。2018年,武汉市政府已着手对黄鹤楼的周边景观进行修缮。不过,修缮后的黄鹤楼是否仍能恢复到往日的辉煌,仍需要时间来证明。

故人的西辞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句话不仅仅是唐代诗人的一个风景描写,更是对黄鹤楼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与惆怅。

故人此词,无疑是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黄鹤楼,早已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符号。黄鹤楼的辉煌岁月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要弘扬中华文明,就需要我们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而黄鹤楼的衰败,也提醒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去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向往昔的黄鹤楼致敬,珍爱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发扬光大。